阳泉农业农村信息
第23期(总第1405期)
市委农村工作领导组办公室
阳泉市农业委员会 2018年5月21日
突破简单生产经营模式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。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。传统的农业业态要实现高质量发展,不止要产出优质的农产品。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必须解决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一化的问题,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。
优质的农产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,但这并不意味着“劣质”应该被浪费。去年年底,我市的春文农业合作社曾将20万斤红薯倒进山沟。做出这样的决定,是因为这些红薯受雨灾影响容易腐烂,合作社担心消费者购买后受损,甚至不愿低价出售。综合市场价格和投入的生产要素,该合作社减少的收入达到50万元左右。
合作社的行为无疑是值得赞赏的,因为这一举动体现出基本的商业道义和市场经济的诚信原则。但这也引发更多的思考:无论从实现品牌价值还是为道德增光添彩的角度来说,有没有别的途径比50万元的代价更加合适、更加“伤得起”。毅然决然地倒掉红薯,是道德自律的结果,更多的是无奈的现实原因。当农产品产量增加远远超过当前消费者购买数量时,多余的产量将如何处理?这是区域农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,否则,类似事件的发生就会带有必然性。
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,是当前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主要表现之一。以我市的红薯为例,近年来得到迅速的发展,产品质量正在向“优”“特”“精”方向发展。一些乡村的红薯品牌已经形成一定的影响力,相比之下,围绕红薯展开的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,在带动农民职业化方面也存在更多可能。
不单单是红薯,农业产品理应结合地域现实,指向市场需求。但是,仅仅瞄准“原始”市场,或者对市场需求的丰富性认识不足,显然会制约农业经营模式的变革,特别是优势农产品的规模化之路。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,退一步说,减少产量增加或质量下降造成的损失等方面来看,产业发展的步伐必须跟上农产品生产的步伐。
现代农业的发展,给一些传统的农产品赋予了资源的属性。“售完即止”的生产经营模式,事实上同样带有简单粗放的性质。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,这种模式只会被逐步淘汰。区域农业如果无法在产业的综合发展上取得突破,农业竞争力当然不会有质的提高。
今年3月,市委农村工作暨脱贫攻坚会议就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,明确提出积极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。这为我市农业产业在全省立足、在市场立稳指出方向。正如市委对“三农”工作的要求,广大农业经营主体和相关部门还应该在“思想要更加解放,视野要更加开阔”的基础上,为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、统筹城乡发展作出新成就。